人民时间网
中国频道
科技数码 | 生活消费 | 女性时尚 | 娱乐综艺| 游戏动漫 | 汽车网站 | 酒店旅游 | 医疗健康 | 家居房产 | 财经商业 | 文化艺术 | 法治舆情
亲子母婴 | 体育运动 | 教育培训 | 食品餐饮 | 农业园艺| 公益环保 | 电商物流 | 情感心理 | 职场管理 | 视频音频 | 交通能源 | 评论调研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视频|法治|推广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绘就绿富同兴的八闽画卷

2020-9-14 10:56 |来源: 人民网-财经频道

  十里荷塘,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提起福建北部南平市政和县外屯乡的荷塘,乡亲们笑得乐呵呵。

  10年前,这里却是当地人的一块“心病”。原来,外屯乡十年九涝,低洼处稻田常被水淹,依靠种植水稻难以脱贫致富。当地村民许仁寿牵头成立莲子专业合作社,2011年起流转水田种莲子,如今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带动村民脱贫奔小康。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外屯乡的稻田彩绘,描绘出当地百姓对“乡村振兴”的美丽愿景。人民网 王铣摄

  2019年,政和与另外五个县,成为福建省内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此后,福建实行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给足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年来,福建上下大力弘扬、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推进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和重要理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福建持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放眼八闽大地,一幅幅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劲头、农村更有看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中国扶贫第一村”:挪了穷窝,拔了穷根

  一根竹竿,撑起竹筏,拨开九鲤溪水,水波悠悠地向四周荡去,惊起岸边成群白鹭。

  

  近年来,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图为赤溪村九鲤溪竹筏漂流。人民网 王铣摄

  竹筏上,游客们欢声笑语。

  对于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来说,竹筏承载着特殊的记忆。

  “昔日特困下山溪(赤溪村下辖自然村之一),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这首民谣讲述了以往赤溪之苦。“老、少、边、穷”曾是赤溪村的注脚,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畲族自然村。

  杜家住回忆,“那时候,没有路,物资来往就靠老百姓步行肩挑,或靠水路运输,九鲤溪是我们的交通要道,竹筏是交通工具。”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一篇报道,反映了宁德福鼎市下山溪村的贫困状况。人民日报并配发《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国人民关注贫困群众,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同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序幕。赤溪村因此有了“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称号。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人民网 王铣摄

  2016年2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期间与赤溪村视频连线。听取杜家住汇报赤溪村巨变后,习近平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而且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总书记勉励乡亲们,要不断总结,不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努力。

  赤溪村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一湾九鲤溪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连成线。2019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超过2160万元,占到全村产业收入的半壁江山。

  这个以扶贫封了“中国第一”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主体,探索1 N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除了杜家堡古民居、漂流,赤溪村还建成高空玻璃栈道、滑草等旅游项目。畲族风情表演在筹划之中。食用菌产业园已经投产。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昔日“穷窝窝”变成今日“香饽饽”,离不开“挪穷窝”之举。

  上世纪90年代初,宁德在福建全省率先组织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下山搬迁工程。正是源于此,居住在高山上的赤溪村村民迁到了中心村,从山上的茅草棚搬进了山下的砖瓦房。

  以此为起点,福建的扶贫搬迁“造福工程”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1994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造福工程”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广闽东做法。

  26年间,福建省累计搬迁群众170多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7300多个,建设各类集中安置区(点)3400多个。

  挪了穷窝,还要拔穷根。关键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发展产业。

  

  龙岩市武平县东留镇因地制宜,发展芙蓉李种植激励性扶贫项目。人民网 兰志飞摄

  “福建山多海阔,特色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我们注重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了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特色产业。2019年相关产业产值已经达到1.78万亿元,预计今年会达到2万亿元,为脱贫攻坚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开发工作处处长陆涛告诉人民网,福建打造形成了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光泽肉鸡、连江水产等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的产业强县和一大批产业强镇、产业强村,强力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山海协作”:念好“山海经”,唱响“协作曲”

  从闽东的宁德,到闽西的龙岩,幸福的故事一样动听。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毛主席的一句诗。革命老区长汀被称为红旗不倒的地方。

  长汀县河田镇,人口6万,可谓闽西第一大镇。河田鸡,是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远近闻名。

  河田镇芦竹村,绿荫深处,鸡鸣声声。

  这里的兰秀养鸡场,十里八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主人兰秀大姐,35年来坚持“养一只鸡”。从养殖200只起步,如今,她的养鸡场做到了年产仔鸡苗100万只、肉鸡5万只的规模,年产值达千万元,带动周边10余农户就业。

  

  长汀县河田镇因“河田鸡”而闻名。兰秀养了35年河田鸡。人民网 兰志飞摄

  占地500亩的养鸡场,犹如一座花园,有的鸡在林子里跑,有的在树上小憩。

  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是一片废弃的稀土矿。2006年,兰秀租下这片地,开始养鸡、种树。

  “当时我觉得无论多大的废弃场、多荒的地,我都能种出来。”兰秀用鸡苗换树苗。无论走到哪里卖鸡苗,看到树苗就买回来种。“油茶,毛竹,桂花树,红豆杉,罗汉松……只要是树,我就种。”10多年的坚持,兰秀给荒土披上了绿装。

  河田鸡,让兰秀抓到了致富的“金凤凰”。对于整个镇来说,河田鸡产业也是一个“聚宝盆”。

  “除了河田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这整条产业链都有文章可作。”河田镇党委书记黄子华对于河田鸡产业规划,想得清楚。他还有更大的愿景:把河田镇打造成河田鸡美食特色小镇。

  黄子华的底气,来自“山海协作”。除了镇党委书记,他还兼着另外一个职务——晋江(长汀)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这个工业园区,诞生于福建的“山海协作”决策。

  以海促山,加快产业发展是山海协作的应有之意。长汀县“牵手”福建沿海经济强县晋江市。“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遇上“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晋江精神,激发了老区苏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自山海协作以来,晋江市提供资金、技术、招商资源支持,重点发展长汀县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山海协作,晋江籍企业家在长汀投资企业超百家,涉及纺织、皮革、机械、食品等10多个行业。

  目前,晋江(长汀)工业园区共有30家企业落户,其中包括11家规模以上企业。仅2019年一年,园区就近吸纳了1600多人就业,为长汀人创造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晋江(长汀)工业园区为长汀人创造“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人民网 兰志飞摄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黄端认为,“山海协作”这种横向扶贫机制弥补了“垂直链条扶贫”的不足,是一种创新,在福建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科技特派员:小康生活领路人

  “高老师去一个地方,就带动一个地方的农民致富。”

  在素有“中国竹荪之乡”美称的南平市顺昌县,“高老师”的名声响当当。村民们口中的高老师,就是科技特派员高允旺。

  

  南平市顺昌县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左)在山上指导村民种植竹荪。人民网 刘宁摄

  2001年,高允旺主动请缨,当起特技特派员。19年来,他潜入深山老林,一扎根就没有回头。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被人们称为“菌中皇后”。

  针对顺昌林地多、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好的优势,高允旺率先研发林下栽培竹荪技术。

  把竹荪放到林下种,不占用农田,不需要建大棚,成本低了,亩产达35-40斤。

  在高允旺指导下,谢五娣的竹荪获得丰收,今年收成了320斤。

  “卖掉没有?”高允旺关切地问。得到肯定答复后,高允旺说,“卖掉了,我就高兴。”

  竹荪产量高了,卖的钱多了,谢五娣一家供两个孩子读书绰绰有余,生活很宽裕。

  “我的技术,农民学到了,产量高,他们赚到了钱,这是我最开心的。”谈起当科技特派员的感受,高允旺如是说。

  行走在八闽大地乡村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像高允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他们践行“把论文写在田间”的精神,默默地为农民撒播科技的种子和脱贫致富的希望。

  目前,南平市累计有近200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而在福建走过21年历程的科特派制度,已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一批批科特派不断涌现,为贫困群众开出一张张精准的脱贫“良方”,指引着迈向小康之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绿了青山,富了林农

  “这黄色部分是灵芝喷出来的孢子粉,是灵芝上最好的东西了。”在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的千亩灵芝基地,种植户李广军摘下一朵紫灵芝,骄傲地对记者说:“漂亮吧?”

  

  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图为捷文村种植大户李广军展示种植的紫灵芝。人民网 兰志飞摄

  李广军作为林下有机灵芝合作社四个股东之一,管理着1200多亩林地的紫灵芝。靠着天然氧吧的绿色优势,李广军合作社的灵芝有着很好的销路。

  “原来我们这儿就是穷山沟,靠山吃山,村民的生活基本上要靠砍树。这片林子是林改之后种的。”李广军所在的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网红村”。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武平捷文村调研,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开启了林改之路。

  武平县开始“养山”,保护生态,不砍树了,那农民的收入怎么办?出路是搞林下经济:林药、林菌、林花、林畜、林禽、林蜂……

  2017年,李广军从30亩林地开始,试种紫灵芝。第一年投入成本后,第二年就产生净利润了,收入可观。

  致富了的李广军,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位贫困户脱贫。其中,就有捷文村村民谢春荣。

  “现在生活不用愁了。很多亲戚朋友挺替我骄傲的。”谢春荣忙着打理橙子树,午后烈日下,硕大的汗珠从黝黑的脸颊滑落。因父母生病,弟弟残疾,谢春荣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看人家林下养蜂蛮不错,我就去学习,然后自己搞;看见他们种灵芝也不错,我就去学,回来自己种。”谢春荣还种植红菇、百香果、草珊瑚。夫妻两吃苦耐劳,起早贪黑,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了脱贫户里的典型,年收入十多万元。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多年来,福建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极大地解放了林区林农的生产力,既绿了青山,又富了林农。

  绿色,是福建的“底色”。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全优。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福建同样走在前列、闯在前头。

  

  作为“福建生态屏障”的南平市,通过“生态银行”促进生态资源增值变现。人民网 王铣摄

  位于闽北的南平市,坐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称为“福建生态屏障”。坚守生态优先,谋发展。近年来,南平市探索建设“生态银行”。这一开创性做法,借鉴了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对辖区内的生态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资本化运作,通过集中整合生态资源资产后,提质增信并与绿色产业实现顺畅对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百姓富、生态美,没有终点。

  福建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中,正是抓住“内生动力”这个关键,用活了机制、发展了产业,一个经济高素质、生态高颜值的新福建正蓬勃发展,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吴成良 钟巧花 许维娜 林晓丽 任帅 刘宁 兰志飞 王铣

分享按钮
人民时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本站所刊登的首发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人民时间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2018 - 2022 www.people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