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贴近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实际,创造性地推动传统牦牛产业升级? 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深圳援疆前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工作组把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真抓实干,精准发力,扎实推动牦牛改良项目,倾情帮助牧民壮大牦牛产业,努力让牦牛成为享誉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守边牛”。 “科技牛” 精心改良牦牛品种 一捆捆干草撒落,99头身披“黑色斗篷”的牦牛飞奔而来。 8月19日,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红其拉甫村的牦牛改良中心,这群壮硕彪悍的牦牛,显现了它们与本地牛的区别。 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秋盼?艾力达提介绍,今年4月从青海引进了70头大通牦牛,这些牦牛将被分散到边境线上的13个牦牛群中进行品种改良。 长期以来,有“高原之舟”称号的牦牛是塔什库尔干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生存在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混群放牧,生产效能普遍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牦牛品种面临着弱化老化的问题。 2017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精准帮扶塔什库尔干,工作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牦牛改良项目被确定为精准帮扶重点工程。 深圳援疆前指工作组组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范磊介绍,工作组从推进牦牛品种改良和发展精深加工入手,引进了牦牛科研水平居前列的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等单位。7月20日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和企业已多次来这里指导,对接合作。 目前,牦牛的人工繁育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牦牛改良中心今年引进的70头大通牦牛已经诞生了29头小牛,出生率和成活率均为100%,初步解决了引进牦牛的适应性问题。 “增收牛” 壮大牦牛产业助力增收富民 “今后,科学养牦牛将会成为牧民增收的新途径。”秋盼说,该县今年按照每户3头牦牛的标准发放了2640头牦牛,实现了全县880户贫困户全覆盖。随着科研团队的引进,牦牛经过科学喂养后一两年就能出栏不再是新鲜事儿。 红其拉甫村牧民斯拉木?皮尤孜克是牦牛改良项目的受益者。2017年,他免费领到一头扶贫牦牛,自己又贴息贷款买了4头,经过繁育,牦牛已达到8头,他家去年还清了贷款,实现脱贫。 目前,该县的牦牛存栏已达4万头,牦牛合作社已有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民”模式不仅让牧民分红得利,也让牦牛产业迅速壮大。 “我们已与一家企业达成意向性协议,将在塔什库尔干建设现代化的屠宰、加工生产线,让牦牛的精深加工产品打开国内市场。”范磊说。 “守边牛” 抵边村牧民都养“守边牛” 牦牛适应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牧民守边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牦牛。 据介绍,塔什库尔干沿边境线有13个村,范磊说:“下一步,县里将通过推广牦牛人工繁育技术,尽快扩大新品种的繁育规模,让生活在边境线的牧民一边放牧,一边守边。” 塔什库尔干还将建设抵边村牦牛核心群养殖基地。根据规划,完善13个村牦牛基础养殖设施建设,根据天然牧场面积,核定载畜量,建设相应面积棚圈、草料库。800头优质牦牛根据草场面积分配到各边境村,作为村集体资产,进行半放牧半舍饲养殖。(包东喜李琳) |
|